口齿凝香的徽州煨辣椒,抹不去的舌尖记忆!
徽州地处亚热带地区,气候温和湿润,雨水多、湿气重。自古当地乡民就以农林为主要谋生职业。田间劳作、上山砍樵、采伐、狩猎或探亲访友都要比平原地带的人民耗费更多的体力和汗水。因此,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就理所当然的需要咸、辣味来驱寒祛湿暖身。何况《食物本草》中这样写道,辣椒能温暖脾胃,还能开胃消食,促进消化液分泌,增进食欲。如果遇寒出现呕吐、腹泻、肚子疼症状,可以适当吃些辣椒,进而徽州人向来“无辣不欢”已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习惯。作为一个徽州人,吃辣已经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了。徽州人不怕别的,就怕吃饭没辣椒。徽州人之于辣椒,都是有着特殊的情感。
“无辣不成菜,食辣无淡季”诚然成了坊间食客们的口头禅。特别是当年的徽州乡村,那道最具乡土味的美味——口齿凝香的徽州煨辣椒甫一上席,即刻令人口水直流。
煨辣椒属于徽州乡村一种夏季特色风味菜肴,休西婺北(休宁西部溪口、流口,婺源沱川、浙源、清华)比较常见。由于这些地方地处偏僻山区,山多田少,水源方便的平缓山坡都要开耕成水田来种稻子,仅有的几块旱地却是一家人餐桌上所有味道的依赖。
当熬过初春一两个月青黄不接、只能靠酸菜和干菜等小菜下饭的清淡日子后,到了初夏,便就迎来梅里荚(四季豆)、茹蔬(茄子)、羊角(长子豆)等蔬菜的次第上桌,可是要真正算得上有菜日子的开始,还是从一道家家必做的——煨辣椒开始。
夏日辣椒开始报信时(徽州人把最早成熟的蔬果叫报信),一定只有三五个而已,而这三五个辣椒却是振奋人心的。那时家里人从菜地里摘回来几个报信的辣椒时,一家人便开始期待一顿美味的晚餐了。
煨辣椒,不需要锅,但要有炭火盆,这个必须的工具,才是让很多人难得吃到煨辣椒的关键。记得小时候,母亲为了给大家添道开胃菜,晚上都会多下点米。等到饭香开始弥漫整个堂前屋后时,母亲就开始用火锨(徽州一种用来铲火的类似于铲子的工具)从锅灶里铲出一锨通红的木炭火,放入火盆内。待到炭火稍微变暗以后,就立即抓几只青辣椒摆到了炭火上开始煨,随着几声噼里啪啦的清脆声响起,顿时一股诱人的青椒香味迅速钻入人的鼻子,犹如渗透至五脏六腑,唤醒所有人的味蕾!
这个时候,母亲则从容地用火钳熟练地翻着那几个辣椒,直到把大家所有的口水都催干时,才从火里取出那几个被烤成虎皮似的辣椒,放入一个蓝边碗里。很快那几个鼓胀的辣椒就嫣巴了,只见母亲又拨了几个大蒜子连同一些盐放入碗里,拿起菜刀,用刀把子缓而有力地开始舂捣辣椒,这时焦香、蒜香、青椒香便迅速弥漫在厨房、堂屋里,诱得大家口水直流。随着父亲一声“吃饭啰”招呼声响起,孩子们迅即用竹筷夹起蒜香的青椒往饭碗里端,然后大快朵颐,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。
如今,城乡物质生活得到改善,家家户户都用电饭煲,煤气灶来煮饭炒菜。相比乡下农村,城里人很少有炭火盆,乡下一年四季都烧大锅,煮柴火饭还大有存在,但想吃一顿用炭火煨的辣椒瘪却显得非常奢侈。尤其在这炎炎夏日,天气燥热,让人萎靡不振,总觉得没什么胃口。但餐桌上如端上一盘刚煨好辣椒瘪上桌来佐饭,即会食欲大振。此时此刻,所谓的什么山珍海味,都抵不上没有那么几个自家菜园种的辣椒火煨下饭,白米饭在辣得唏嘘的舌尖上卷裹,嗖嗖的一下一碗饭下肚,我看,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哦!因为,吃一口久违的火煨青椒辣爽,好比是回味一番乡音乡情乡土味,更能吃出一份恬静和愉悦的心情。口齿凝香的煨辣椒,抹不去舌尖上的徽州乡愁。
部分图片来源于婺源旅游等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