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将马谡当儿子对待,为什么还要杀他?
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桥段:诸葛亮挥泪斩马谡。
看过电视剧《军师联盟》系列的小伙伴应该知道,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,两人亦师亦友,成为知己,关系很好。
另外,蜀汉到了中后期,人才凋零,可堪大用的人太少,诸葛亮得到一个姜维,做梦都笑醒了,而马谡熟读兵书,才气过人,还是挺有才华的一个人。
还有一点,马谡丢了街亭后,诚心忏悔,不少大臣建议,可以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。
所以,很多人感到不解:于情于理,诸葛亮都应该保下马谡,但为什么最终还是斩了他呢?
01
马谡的才华和背景
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好呢?
马谡后来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,信里有这么一句话:明公视谡犹子,谡视明公犹父。
这句话就是说,成像你一直把我当亲儿子看待,我马谡心里也是一直讲你当成父亲一般敬重。
实际上,诸葛亮和马家兄弟的关系都不错,马谡是马良的弟弟,都是比较有才华的人,后来马良死了,诸葛亮对他的弟弟马谡是格外地照顾,有意提携他。
诸葛亮有意提携,马谡自身也比较有才华,而且还是才气过人,何以见得呢?
诸葛亮经常会拉马谡过来聊天,两人一谈就是一整天,有时是彻夜长谈,马谡能够同这样的大佬聊得这么欢乐,一定也是很有才学的。
诸葛亮南征,马谡前去送行,送了很远的路,比诸葛亮的老婆还情意绵长。
临分别时,马谡对诸葛亮说了一句话: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
后来,诸葛亮南征大胜而回,七擒孟获成为业内佳话,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,马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。
所以,在诸葛亮问诸将,谁愿意引兵去守街亭时,马谡站了出来,诸葛亮尽管心中有点不放心,但最终还是同意了。
但所有人都没想到,这一次亮相,却成了马谡人生最后的绝唱。
02
马谡自负,丢失街亭
还有一个问题,需要先讲一下,就是马谡是怎么把街亭给玩丢了的?
提到马谡丢掉街亭,后人经常会用纸上谈兵来嘲讽马谡,就是说他只会动动嘴皮子,理论还行,实际操作能力值就是渣渣。
马谡在接任务时,立下了军令状,如果丢掉街亭,军法处置。
诸葛亮对马谡应该是有了解的,怕他实战经验不强,为了万无一失,给他配了王平作为副将。
但是,马谡也许是太过于证明自己了,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,两人带着人马到了街亭,此时张郃的大军也开了过来。
马谡看了地形,计划在山上扎营,布置埋伏。
王平提醒他,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,要坚守城池,稳扎营垒,在山上扎营太冒险。
马谡这时候根本不鸟他,依旧按自己的路子来,王平只好求马谡拨给他1000人马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。
张郃可是曹魏的名将,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,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,这样的机会必须要抓住,所以立马吩咐手下将士,在山下筑好营垒,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。
很快,张郃便采取来行动,致使马谡大军在山上断了水源,吃饭都成了问题,人心惶惶,张郃趁机发动总攻,马谡大军溃败。
要不是王平的接应,马谡估计连蜀汉的大营都回不去。
03
诸葛亮杀马谡的真相
前面讲了这么多内容作为铺垫,下面开始讲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马谡了。
既然俩人关系这么亲近,虽然街亭失守,但马谡又并非一无是处的庸才,在这种情况下,诸葛亮还依然执意要杀马谡,那么原因自然不简单。
其实,这个问题,蒋琬也问过诸葛亮,他对诸葛亮说,丞相啊,我们蜀汉人才凋零,这一点你是知道的,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,您就这样杀了一个有才华的人,是不是太可惜了?
诸葛亮的回答一针见血,他反问蒋琬:现在天下大乱,如果我们把军法给废了,请问我们以后凭什么去战胜敌人呢?
前两天,我在哈叔的另一个号上谈到了一个名词:破窗效应,这是所有有格局的管理者都很注重的问题。
一扇窗户上有一块玻璃被打碎,只要没有人去管理,及时修补的话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玻璃被打碎。
管理团队也是一样,诸葛亮杀马谡有下面这个考量因素。
杜绝人情,马谡越是和诸葛亮走得亲近,诸葛亮就越不能徇私,不然以后军中容易滋长走关系,人情买卖的不良风气,这也是诸葛亮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依法治国的决心。
马谡丢失街亭,是因为自负,也是因为不听领导安排,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思来,领导在管理团队时就怕这一点,手下人不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执行,杀了马谡,正好借此来强化这一要求。
马谡曾立下过军令状,那么这件事就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了,杀马谡,是在留住管理者的威信,不然以后谁都可以把任务当儿戏,团队的战斗力必然大减。
所以,这也给一些职场人提个醒,不要恃宠而骄或者倚老卖老,哪一天你让管理者为难了,关系再好也会被处理掉。
对管理者也提个醒,你想要管理好一个团队,很多时候就应该展现出无情的一面,优柔寡断,容易丧失威信,也将失去领导力。